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非侵入、少副作用、搭配復健可明顯提升語言與行動力;15 位個案展現進步,年輕中風患者甩拐杖、長者偏頭痛獲改善
【記者/游宏琦 屏東採訪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宣布引進先進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rTMS),為腦中風與多種神經疾病患者開啟全新康復契機。rTMS 透過短時程、非侵入磁場刺激活化受損或沉睡的神經網路,促進大腦可塑性與功能恢復;單次治療約 20–30 分鐘、無需住院,副作用少、耐受度高。
什麼是 rTMS?——「不開刀、不吃藥」的神經調控
- 原理:將特製線圈置於頭部,發出可穿透頭皮與頭骨的磁脈衝,精準刺激運動、語言等腦區。
- 目的:活化神經回路、改善腦網絡連結,加速功能恢復。
- 療程:常見規劃 10–20 次;多數患者僅出現輕微頭皮刺痛或肌肉抽動,副作用罕見且可耐受。
適用對象與禁忌——專業評估、個別化規劃
神經內科主任陳昶宏表示,rTMS 已在中風復健領域廣泛應用,對偏癱、語言障礙、吞嚥困難、情緒障礙等後遺症具改善潛力;無論是發病 3–6 個月黃金期,或復健遇到瓶頸者,皆有機會提升自理能力、降低依賴。
不宜或需審慎評估者包含裝有心律調節器、體內金屬植入物、未控制之癲癇及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須由專業團隊評估後決定。
搭配復健,效果更好——兩週十次即可見到變化
臨床經驗顯示,連續兩週、約 10 次的 rTMS 搭配傳統復健,可明顯改善中風後語言與動作功能;在中風早期介入,效果往往更為顯著。除中風外,rTMS 也被應用於憂鬱、焦慮、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偏頭痛、慢性疼痛、睡眠障礙、耳鳴等病症的治療與研究。
病例分享——看見功能回來的速度與希望
- 案例一/28 歲郭先生(中風失語、右側無力)
今年 3 月中風後接受兩週 rTMS,已能說出「吃飯」「痛」等詞彙;約 1.5 個月後可表達完整句子,並放下拐杖在家自行行走,語言與行動力雙雙進步。 - 案例二/75 歲陳先生(頭部外傷後偏頭痛)
長期頭痛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接受 rTMS 後,頭痛明顯減輕、睡眠改善,語言與思考反應更為清晰,生活逐漸回到軌道。
醫師觀點——把握黃金時間,復健不再「卡關」
陳昶宏主任強調,中風是國人主要失能原因之一;rTMS 為復健提供新的切入點,在神經可塑性最活躍的時段及早介入,常能帶來突破性進展。他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口齒不清、臉歪手垂、突發無力或視力改變等症狀,務必儘速就醫,並持續配合復健與適當治療,才能最大化恢復幅度與生活品質。

一次看懂|rTMS 重點懶人包
- 特色:非侵入、非藥物、可重複施作、單次 20–30 分鐘
- 常見副作用:短暫頭皮刺痛、輕微抽動;多能耐受
- 建議:與專業復健並行,效果更佳
- 流程:門診評估 → 制定療程 → 定點刺激與追蹤
諮詢與就醫
欲了解是否適合 rTMS 或規劃個人治療方案,請洽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門診與復健團隊評估。治療須由專業人員操作,切勿嘗試未經核可設備或療法。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20分鐘喚醒沉睡大腦!屏基引進 rTMS 新療法 中風復健再添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