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綜合報導/很多人在職場上卡關,是因為不會說話;但更多人失敗,卻是因為根本「沒聽懂」。朋友阿宗剛升任世界五百大企業的營運部總監時,幾乎處於全公司邊緣。他安排行政進度、統籌各部門時,對方表面客氣,實際卻各行其是、拖延配合,導致他不斷被老闆盯。這樣的處境,直到一場會議之後完全改觀。
那是公司的年中檢討大會,各部門主管要上台簡報,由高層擔任評委給予建議。其他評委大多一邊聽簡報、一邊滑手機,只有阿宗認真抬頭聆聽、並做了滿滿筆記。輪到他發言時,他對銷售經理給出了三個明確建議: 01.「你說團隊穩定度不夠,離職率高,我建議多舉辦一些團隊活動,讓大家更有凝聚力。」 02.「對其他部門的支援不夠,可以先想想自己是否哪裡沒做到,試著多走動,建立熟悉感。」 03.「上半年成績雖好,但主要靠東部地區,建議下半年強化西北市場,才可能達成年度目標。」 這三句建議不長,卻句句命中核心。其他部門主管也在他逐一點評下被具體指出問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與對話。老闆當場稱讚,與會主管也開始願意配合他的工作。 那場會議後,阿宗再也不是被忽視的人。 劉仕祥,在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領域耕耘多年,在《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中就指出:「真正有效的傾聽,不只是耳朵聽見,更是大腦有組織地記住、分析並回饋。」這種傾聽的力量,不靠情商或話術,而是靠訓練出來的三個能力: 一、先記得住對方說了什麼 在對話過程中,對方可能幾分鐘內丟出大量訊息。你若沒有記下來,不只會漏訊息,也很難再精準回應。劉仕祥建議,溝通前可準備紙筆或開啟筆記習慣,邊聽邊寫,並告訴對方:「我希望把你的重點記下來,避免遺漏。」這不只是方便自己,也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許多關鍵細節,都是透過這種「爛筆頭」撐起來的。 二、不要急著回應,先搞懂對方真實意思 當你聽到一句話,例如老闆說:「不准他請假!」直覺會認為老闆在發脾氣、反對請假,但其實這句話背後可能有不同層次:年底太忙?員工工作態度不好?還是擔心業務影響?傾聽不只是抓字面,而是要抓「語境」。如果你聽不懂,也別急著打斷對方,可以記下不懂的地方,等對方說完後再回頭釐清。很多執行錯誤、關係惡化的源頭,都來自於「沒有真正聽懂」。 三、把聽懂的內容說出來,才叫真正有效的溝通 光是聽進去還不夠,你要能「說出來」才行。這就是所謂的「複述」,又分為兩種: ▍重複性複述 這是最簡單的確認方式。例如對方說:「我們今年營業額達十億,市場佔有率一成。」你可以問:「所以你剛剛說,營業額是十億嗎?」這不只確認資訊,也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 ▍概括性複述 當對方講了很多內容,你可整理後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重述。這比單純重複更進階,代表你真的理解。例如主管交代你:「去找李總拿身分證,影印一份給我,還要履歷也一起給我。」你可回覆:「曾總,您的意思是:拿李總的身分證,影印後加上履歷一起交給您,對嗎?」這種方法不只能避免誤解,還能建立你「可託付」的形象。 職場上,光會說話不夠,「會聽」才是贏家關鍵 阿宗逆轉職場困境,不是因為情商高、會做公關,而是因為他「真正聽進去了」,並且能清楚組織、有效回饋。劉仕祥提醒,傾聽是一門技巧,不是天賦。若能從今天起練習記錄、釐清與複述,不僅溝通更順,也會發現人際之間的誤解、誤會、摩擦,都會逐漸減少。從聽得懂、聽得全,到說得明白,這才是「深度溝通力」的核心關鍵。 |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深度溝通力》會議上三句話,各部門瞬間從對立變配合!不靠權威不走人情,他用的竟是這個被忽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