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為掌握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後的地形變化與潛在風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結合東區搜救協會(東搜)及多位山林探勘專家,於9月至10月分兩路線展開實地踏查行動。團隊歷經多日高山跋涉與崩塌地帶勘查,成功取得堰塞湖壩體、溢流口與崩塌地最新影像資料,為後續防災研判與安全評估提供第一手依據。
花蓮分署指出,堰塞湖於7月形成後,為掌握上游崩塌與湖區穩定狀況,9月初即啟動應變調查,並邀登山界山林文化工作者、東區搜救委員會教官張光承承擔任總籌劃,統籌探勘任務及地形評估。探勘任務由東搜黃正賢教官提供技術與裝備支援,規劃自萬榮林道與光復林道兩路線同步進入堰塞湖區。
萬榮林道特遣隊於10月2日出發,由張光承與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資深技術士張森領軍,成員包括布農族高山協作員高健翔及多位生態與登山專家。隊伍攜帶繩索、草刀與十字鎬等專業裝備,沿途克服崩塌與斷崖,經三天兩夜跋涉後抵達馬太鞍溪主匯流口,成功觀測堰塞湖壩體與溢流口。實測發現,溢流後短短兩週內河道已被沖刷加深逾百公尺,地形變化劇烈,溪水侵蝕力驚人,顯示該區仍持續快速演變。
光復林道特遣隊則由技士賴光榮領隊,成員包含森林護管員、東搜教官及多位專業登山探勘人員,從南側路線進入湖區,於10月8日完成任務返報。雙方特遣隊帶回的影像、航測及地面觀測資料,顯示馬太鞍溪集水區地表仍持續變形,局部區域可見新裂隙與滑動痕跡。
花蓮分署根據探勘成果研判,目前該區地形仍不穩定,開挖施工便道或鑽炸作業均具高風險,若貿然進行恐引發更大規模崩塌。分署表示,這次踏查行動不僅取得珍貴資料,也強化了民間專業與政府單位在山林防災的協作模式,後續將持續整合多方地理與環境數據,作為災後重建與安全管制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