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新聞策劃編輯部
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台灣人口已連續近 20 個月呈現負成長,加上出生率持續低迷,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在此趨勢下,如何建立完善的熟齡照護體系,成為重要社會議題。其中,熟齡族群常面臨的健康挑戰,不僅包含日常生活的照護需求,與視力相關的老化病變也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亞洲人中較為常見的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
近期於國際學會發表的研究顯示,新型治療方式可依病況調整給藥頻率,部分個案在追蹤期間可延長給藥間隔,顯示治療策略具備一定的彈性。這些觀察結果,提供臨床醫師在規劃治療與照護時的重要參考,實際應用則需依個人病情與醫師專業判斷而定。
熟齡族群黃斑部病變挑戰不容忽視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多見於 50 歲以上族群,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逐步上升。根據推估,台灣約每 10 位 65 歲以上長者,就有 1 位可能受到此疾病影響;其中末期黃斑部病變的發生率約為 1.9%,換算約 8 萬 6 千人恐因此造成中央視野功能喪失。
在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的亞型中,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於亞洲族群特別常見,約佔病例的 60%,比例遠高於西方國家。PCV 的特徵是脈絡膜血管末端形成葡萄串狀的異常血管病灶。若未能及早發現,可能導致病程快速變化,增加視力受影響的風險。因此,透過早期檢查與專業評估,有助醫療團隊更精準地監測病情,並制定合適的照護計畫。

研究觀察:新療法提升治療策略靈活性
過往,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傳統的雷射光凝固、光動力療法,以及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等。近期於 2025 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發表的一項研究,引起醫學界關注。研究指出,透過新型治療方法,給藥頻率可具彈性調整,並於一年追蹤期間,部分患者的視力指標在不同週期觀察中呈現變化。數據顯示,追蹤期間內,61% 的患者息肉病灶完全消退,86% 的患者病灶呈現不活動狀態。這些臨床觀察結果,提供醫師在治療規劃與病程追蹤上的參考,實際應用仍需依個別病患狀況與醫師專業評估決定。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 黃斑部病變成熟齡族常見 醫界呼籲重視視力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