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
  • 地方
  • 生活
  • 綜合
  • 文教
  • 醫藥健康
  • 旅遊美食
  • 娛樂
  • 體育
  • 政治
  • 地方
  • 生活
  • 綜合
  • 文教
  • 醫藥健康
  • 旅遊美食
  • 娛樂
  • 體育
綜合

「大海潮聲風送來,夜半騎鯨夢渡台」 乙未割台與抗日──台灣光復80周年研討會劍潭登場

新聞中心
Last updated: 2025 年 6 月 13 日 下午 10:28
新聞中心
Share
77 Min Read
「大海潮聲風送來,夜半騎鯨夢渡台」 乙未割台與抗日──台灣光復80周年研討會劍潭登場
SHARE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記者江偉碩/綜合報導

為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與中華戰略學會聯合舉辦的《乙未割台與抗日——台灣光復80周年》學術研討會,於6月13日在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經國紀念館一樓集賢廳盛大舉行。此次研討會以「李友邦、蔣渭水、林幼春」三位台灣抗日人物為主軸,更首次公開揭示1914年太魯閣原住民抗日的歷史真相,期盼喚起世人對台灣早期抗日歷史的認識與省思。

這場研討會邀請到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婦聯會主任委員雷倩、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引言人)、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總統府資政胡為真,以及陳鎮湘上將、伍世文上將、王立申上將、季麟連上將、彭進明上將、曾金陵上將等多名退役國軍將領、嘉賓蒞臨。

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李本京。 圖/王長河攝
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理事長林銘聰 /圖:王長河攝

朱立倫致詞表示,今年是抗戰勝利及臺灣光復80年,上月國民黨團在立院通過臺灣光復節訂為國定假日,期望讓下一代清楚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以及抗戰勝利的歷史連結,才有後來的民主、今日臺灣安和樂利的生活,這是永遠無法抹滅的歷史,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舉辦這一系列的研討會,讓每一段的抗日歷史,都能夠流傳下來。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圖:王長河攝)

雷倩致詞指出,現今的臺灣正面臨最深刻的撕裂行動,這是對四百多年前就來到臺灣的族群後代嚴重誤解,過去婦聯會曾在光復節邀請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討論台灣英勇抗日的歷史,提起歷經50年抗日的台灣人民終於等到天明,所以稱為臺灣光復節。因此,現在每個人都有責任傳達正確的歷史,這在兩岸追求和平的時刻,更具有關鍵意義。

婦聯會主委雷倩致詞。 (圖/王長河攝)

主辦單位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理事長林銘聰、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李本京則特別強調,台灣人民應緬懷抗日志士的犧牲與精神,尤其抗戰勝利得來不易,是志士熱血換來,因此不能忘記他們的犧牲與貢獻,繼續傳承這段歷史與民族精神,絕不容被輕易遺忘及抹殺。

主辦單位指出,這項研討會的靈感,源自丘逢甲於1911年所寫、百年後重現的詩作。詩中「大海潮聲風送來,夜半騎鯨夢渡台」等句,不僅展現詩人對家國命運的感懷,更象徵著他對台灣光復的殷殷期待。此詩珍貴的真跡,意外於2011年由其後人發現於教科書頁上,重現歷史場域中鮮為人知的文化片段,為本次活動增添深厚的歷史底蘊。

曹平霞攝

丘逢甲生前奔走於革命最前線,既為辛亥革命募資,又協助孫中山籌建臨時政府,並指派羅福星返台組織抗日行動。他的遺志,由子嗣丘念台繼承,延續至台灣文化抗日運動的開展。此次研討會串聯丘家三代精神,以及蔣渭水、林幼春、李友邦等先賢的足跡,透視文化與行動如何在台灣歷史上激起長久的波濤。

這次研討會邀請林銘聰、李力群、蔣朝根、鍾仰中等發表專題報告,並由前彰化縣長卓伯源以「八卦山抗日戰役」作總結。以下是林銘聰等四篇專題報告的重點內容。

邱昌其。(圖:曹平霞攝)
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圖:王長河攝)
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圖: 王長河攝)
餐會前為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邱昌其慶生切蛋糕,左1為主持慶生會的中華戰略學會副秘書長劉榮傳。(圖:王長河攝)
抗日名將—李友邦將軍之子李力群(左)與中華戰略學會秘書長鄭禮國(右)主持有獎徵答。(圖:王長河攝)

霧峰林幼春抗日

*林幼春─非武裝力量的領導者之一■文/林銘聰(作者為林幼春之孫)

林銘聰。(圖:曹平霞攝)

日據時期1901年,林幼春與林朝崧、賴紹堯等三位,一起創立著名詩社「櫟社」。它是當時臺灣三大詩社之一,由中部詩人所組成,組織最嚴密,會員資格要求最嚴謹,也是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以櫟木來反諷自己,但其實是從事漢學的研究,保存與弘揚漢文化為己任,用心良苦。

1918年,林幼春與蔡惠如等櫟社友人創立「臺灣文社」,並擔任文務理事。1919年,創刊「臺灣文藝叢誌」,對臺灣的文化活動影響深遠,臺灣文人從結社交遊應籌的格局,轉換成為向社會呈現觀點之藝文組織。該雜誌發行有六年之久,是日據時期發揚漢文學的主要刊物。林幼春在創刊號中發表〈文藝雜誌弁言〉,其心中深切期盼同志們互勉,以保存及弘揚漢文為己任。這種有意識的提倡漢文,無疑要比其他地方詩人結社徒事吟詠,具有更積極性的功能與具有廣大的影響力。

1923年10月,臺灣文化協會第三次總會,林幼春被推選為協理要職,成為林獻堂總理主要的助手。同時,他也是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由於林幼春足智多謀,而且外表文靜肅穆,頗有羽扇綸巾的氣質,因此大家都稱呼他為「小諸葛」。在1920年代文化運動的早期,林獻堂、林幼春、蔡惠如三人都是決策人物。文化運動內部重要的問題,大都會先請示林獻堂,而林獻堂必定諮詢林幼春的意見後,然後再做決定。

《臺灣民報》是日據時期中,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雜誌,也是最能夠代表臺灣人的聲音。它的前身是《臺灣青年》雜誌、《臺灣》雜誌。從《臺灣》雜誌改組為「株式會社臺灣民報社」,林幼春是首任社長。後來又改組為《臺灣民報》,林幼春仍然擔任社長,不僅是主要投資人,更實際參與主編及撰寫社論,也常有詩作發表。

1924年7月,為了對御用士紳及臺灣公益會等人的「有力者大會」,「臺灣文化協會」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地同時舉行「無力者大會」,聲討他們的媚日行為。台中場舉行地點在臺中市公園邊林家專祠,林幼春在大會上演講〈無力者之自白〉。相較於上千名集結吶喊的無力者,發表一紙宣言的有力者大會卻只有28位。

1924年8月5日,在「治警事件」的第六次公判,林幼春與其他同志的答辯詞鏗鏘有力,經《臺灣民報》全部予以批露,對於喚起臺灣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產生很大的啟蒙作用。他於1925年03月02日抱病入監獄,在獄中並沒有使他停下創作,而是「以筆為劍,以詩為聲」,持續抨擊台灣總督府,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前途而擔憂。他將儒家思想中的「儒士精神」,轉化為殖民地的「知識份子的責任」。

在當時文化啟蒙工作上,林幼春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1925─1926年,他連續兩年擔任「臺灣文化協會」在霧峰舉行「夏季學校」的講師,主講「中國古代文明史」與「中國學術概論」。1926年,臺灣文化協會理事會中被,推選為「普及漢文教育」的漢文委員。他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立足百年千年的主要盤石。尤其是一個地區,失掉政治的主體時,文化才是民族精神的最後堡壘。

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左右派分裂,新文協為左派所掌控,此時林獻堂、林幼春,蔣渭水等退出。蔣渭水另外籌組「臺灣民眾黨」,聘請林獻堂、林幼春,蔡式穀及蔡培火為顧問。1930年以後,林幼春由於健康因素,逐漸淡出文化社會運動。

林幼春用一生的力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與從事反抗外來民族的文化社會運動。楊雲萍老師說:「林幼春不僅是一個詩人,他更是一個志士。」

抗日名將—李友邦將軍之子李力群。(圖:曹平霞攝)

*復疆—李友邦抗日■文/李力群(作者為李友邦之子)

愛國抗日名將—李友邦將軍

枕著台灣土地的芬芳

少年李友邦踏上抗日征途

李友邦秉性樸實憨厚,自幼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就讀於台北師範學校時,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策動學運,反抗日本人的欺壓跟不平等待遇。1924年3月與林添進、林木順等同學襲擊台北新起街派出所而被學校退學。李友邦認為收復台灣必先保衛祖國,於是前往革命聖地—廣州,先進講武堂學習,後轉為黃埔軍校二期,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成立台灣獨立革命黨,主張先求台灣民族獨立,驅逐日本帝國、光復台灣。

1939年2月22日,「台灣義勇隊」正式成立於浙江金華,口號「保衛祖國,收復台灣」,李友邦號召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台灣同胞,共同為反抗日帝的民族革命、救亡運動而奮鬥,成為台灣同胞有組織參加抗日戰爭的行列。

1938年父親在浙江金華成立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並陸續在金華、衢州、蘭溪、建陽成立四所台灣醫院為軍民服務。「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是在大陸台灣人抗日組織規模較大,政治綱領方針較明確,抗日行動較卓有成效,較具體的一支隊伍。」1945年在廈門南普陀寺刻「復疆」兩大字於後壁岩石上。1946年被派任為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台灣區團的主任委員,積極參與維持台灣社會的治安。隔年二二八事件,父親拒絕附和陳儀而被解送南京羊皮巷天牢,幸由母親奔走營救,三個月後,在蔣經國的協助下出獄。

懷抱浪漫理想主義

李友邦仆倒於政爭的詭譎中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李友邦於12月率台灣義勇總隊隊員返台,準備建設新台灣的另一頁,權力轉換和社會重組正迅速出現。

李將軍派副總隊長張士德攜帶國旗乘美國軍機抵達台灣,並在9月4日於台北賓館升起第一面國旗。是年12月李將軍返台,被任命為「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台灣區團」的幹事長,成為三青團在台最高負責人。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1949年李友邦將軍時任國民黨副主任,在陳誠與郭龮的認可與支持中,於1949年12月8日召集長官公署軍法處處長、保安處處長、台灣高等法院院長、首席檢察官等人舉行「二二八事件案犯保釋問題檢討會議」。會議議決的事項,不僅為以後的具保獲釋立下極重要的指標,也斷絕了嗣後司法及軍警機關受理檢舉二二八事件涉嫌案犯的恐慌。李友邦更勇敢地由他承擔了對被處五年以上徒刑者,審核簽請長官核准辦理保釋的重任!由於他的執著和努力,不僅被拘禁的兩百多人獲釋,也使許多原判死刑的案犯,最終得以保釋出獄重獲自由,與家人團聚,被稱為近代台灣的辛德勒。

鶼鰈俠侶嚴秀峯、李友邦

嚴秀峯女士1921年2月出生於浙江杭州絲綢世家,自幼品學兼優,深受師長疼愛。十多歲開始背井離鄉參加抗戰,在杭州戰區認識李友邦將軍,二人因保家衛國的共同理念而結為連理,攜手抗日。1945年二人完成光復台灣的使命,正準備為「建設台灣」再出發之際,嚴秀峯女士在台灣白色恐怖初始的1950年2月,遭誣陷而身陷囹圄15年。畢生為護衛台灣的愛國志士李友邦將軍,在1951年11月被捕。1952年4月以莫須有罪名入獄遭槍決。鶼鰈情深的風火俠侶,相識於沙場,卻死別於冤獄,令人浩歎!

權化一世滄桑 為生命莊嚴祝福

嚴秀峯常說:「李友邦應該死在沙場上的,他的血應該留在與敵人廝殺的戰場上;但他卻死在他一生最愛的故鄉,死在他為之奉獻了一切,甚至於他生命的台灣。愛國愛鄉,竟含冤而死,正義公道何在?」

※平反

1994年 監察院長陳履安公開平反李友邦將軍叛亂罪。

2003年 陳水扁總統頒李友邦「回復名譽證書」,以證其清白。(92(228)字第0573號)。

2005年 大型李友邦將軍遺像被高掛在國民黨部外牆,象徵對歷史錯誤,還以真相。

2006年 為紀念李友邦將軍事蹟與其影響,李氏族人成立「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並對外開放。

2008年 馬英九總統表揚李友邦將軍為愛國抗日名將,並為其光明磊落、為國奉獻之一生感動落淚。

2013年 新北市政府為表彰李友邦將軍之氣節為後世典範,以其名為街道命名為「友邦巷」,成為新北市第一條以近代人物為名的巷道。

2019年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依照戒嚴時期不當叛亂審判案件補償條例,與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正式撤銷李友邦叛亂罪一案。(促轉三字第1085300276號)。

2022年 新課綱列為代表台灣抗日志士,還李友邦之歷史公道。

蔣渭水之孫蔣朝根。 (圖:曹平霞攝)

*蔣渭水先生的反殖民運動■文/蔣朝根(作者為蔣渭水之孫、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

醫者、行動者與啟蒙者蔣渭水,官方《臺灣總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出現149次,文化、政治、農工運動無役不與。

臺灣學生革命嚆矢

1910年,蔣渭水入總總督府醫學校,在石坊街開設「東瀛商會」,並成立以醫學術語為名的「復元會」,掩護學生運動,募款贊助孫中山二次革命,策畫翁俊明、杜聰明赴北京,毒殺袁世凱,反對以失去民族文化換取地位的「同化會」,這是「臺灣學生革命第一期」。

春風得意的醫生

1915年,蔣渭水醫學校畢業,任宜蘭醫院外科助手,1916年承租「大稻埕俱樂部」開設大安醫院,1917年入股酒樓「春風得意樓」,自嘲此時是過著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

被殖民者凌駕殖民者

臺灣第一位飛行家謝文達,在日本飛行高度、飛行速度競賽中得第二與第三名,凌駕在臺日人。1920年10月舉辦三場鄉土訪問飛行表演。蔣渭水運用此契機在醫專禮堂舉辨1200人的歡迎會,這是臺灣知青有史以來最盛大的集會,滋長被殖民者超越殖民者的民族自尊心。

從醫病轉為醫世

1921年初,蔣渭水初識「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領銜人林獻堂,認為以普通選舉成立「臺灣議會」,施行殖民地自治是「臺灣人唯一的活路」,重燃政治熱情。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協成立,林獻堂任總理,蔣渭水任專務理事,本部設大安醫院,春風得意樓為講座場域。

蔣渭水從醫病轉為醫世,診斷臺灣人的「智識營養不良症」,開出《臨牀講義》診斷書,以「正規學校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幼稚園最大量、圖書館最大量、讀報社最大量」五味入藥。文協發行《會報》、《臺灣》、《臺灣民報》等知識載體,全島文化講演,巡迴放映電影,演出文化劇,辦夏季學校,成立書局,組織青年、婦女團體,辦農村講座…傳播現代思想。總督府認為表面是「助成臺灣文化之發達」,實際是民族自決、臺灣民眾的解放。

多元組織反殖民團體

文協衍生諸多相關團體,成為臺灣反殖民運動的母體,開啟了「大覺醒年代」的扉頁。

1922年10月18日,蔣渭水成立臺灣第一個政治結社「新臺灣聯盟」,以演講及發表文章針貶時勢。1923年7月,成立島內第一個社會主義的團體「臺灣社會問題研究會」,標舉法蘭西、俄羅斯革命。1923年1月,組織「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被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禁止結社,於是運用臺灣專制,日本立憲的差別制度,2月獲准在東京結社。總督府認為實體事務所設臺北蔣渭水宅,由其統理。12月16日凌晨全島大逮捕,史稱「治警事件」。蔣渭水兩度入獄,服刑144日,留下獄中文學。

資本主義以帝國主義為馬前蹄,漸次掌控臺灣經濟,農工階層反剝削意識萌發。1927年初,文協分裂成階級運動、民族運動兩條路線。蔣渭水在民報呼籲「同胞須團結  團結真有力」,主張「以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調和,並與舊同志開始籌組政黨。

蔣渭水企圖組織「臺灣自治會」遭禁止,再更名「臺灣同盟會」再遭警告,眾同志集議,歷經「解放協會」、「臺政革新會」、「臺灣民黨」的改名申請,總督府仍以露骨呈現「自治主義」、濫用「臺灣人全體」、「解放」等而禁止結社,於是將綱領改為「確立民本政治,建立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除社會的缺陷」以「臺灣民眾黨」申報,並順應總督府要求聲明不是民族主義的團體,1927年7月10日,臺灣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成立。

蔣渭水積極籌組各地的工友會,1928年2月19日成立「臺灣工友總聯盟」,這是第一個全島性勞工組織,指導工運、調解勞資爭議,最盛時期旗下團體高達63個。

反殖民運動國際化

總督府因國際禁煙毒,改訂鴉片令,政策上禁止吸食,進行癮者矯治,卻藉口人道主義發新許可證給密吸者,請領者高達2萬5千人,民眾黨及工友總聯盟點燃全島反鴉片的烽火。1930年1月2日,更以代表4百萬人的臺灣民眾黨,發電報給國際聯盟,狀告毒害臺人政策。10月,霧社原住民起義,民眾黨又以電報向國際舉發總督府以毒氣殘殺原住民,聲明起因於對高山族剝削迫害,應免除總督、警務局長、臺中州知事等高官,並保證高山族的生活,承認其自由,不阻礙其民族發展。

未竟之業

1931年2月18日,民眾黨修改黨綱時,總督府藉機以民族運動為經,階級運動為緯,反母國、阻礙內臺人融合、向國際誣告,下令解散該黨暨全島21個支部。

蔣渭水認為民眾黨已死,臺灣民眾依然存在,有此民心不怕無黨,將工友總聯盟、農民協會、臺北維新會的組織擴大化,繼續臺灣人的解放運動。8月5日,蔣渭水因傷寒症病逝,雖留下未竟之業,但已刻寫臺灣反日本殖民統治多元的歷史。

報告人鍾仰中。(圖:曹平霞攝)

*土地是血,山林是家—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文/邱上林(鍾仰中代表提報告)

 前言

台灣原住民抗日,世人多只知1930年於中部山區霧社莫那魯道領導之抗日事件,世稱「霧社事件」。其實之前原住民抗日,全島都有。而其中比霧社事更加慘烈的為1914年於花蓮的「太魯閣戰役」。

緩慢的東遷旋律

太魯閣族人先祖的部落位在台灣中部的高山,處在深谷密林之間。十五世紀,太魯閣族的祖先陸續自高山攀緣而下,來到東部的奇萊平野,為的是尋找理想的新天地。從「太魯閣‧土魯灣」(Truku Truwan)東遷的族人,居住在立霧溪上、中、下游的溪谷平台。

鐵血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三、四百年下來,太魯閣族狩獵生活在寧靜的歷史進化中與大自然同聲同息的律動著。直到二十世紀初,遠處傳來震耳欲聾的砲擊聲,看見村落霎時在熊熊火光中化為烏有,族人這才發現大難已經臨頭,山腰上全是日本兵,密密麻麻地往山頂上爬,站在山頭張望的異族軍事頭頭、留著兩撇仁丹翹鬍子的,正是號稱「生蕃剋星」的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長州藩出生(今山口縣),台灣日治時期第五任總督(1906~1915)。

佐久間到台灣當總督之前,就曾參加過著名的石門之役。

1874年5月,日將西鄉從道率兵三千六百名乘坐八艘運兵船南下到台灣(即牡丹社事件)。五月下旬,年輕勇敢善戰的的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陸戰隊一百五十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這是佐久間左馬太冒出頭來的開始。

二十年後,佐久間左馬太已經晉升陸軍中將,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陸軍第二軍山東榮成灣登陸,進而分兩路向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進犯:北路為第六師團,由黑木為楨中將率領,稱右縱隊;南路為第二師團,由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率領,稱左縱隊。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的春帆樓上,李鴻章簽下屈辱的中日馬關條約。

1895年5月2日,台灣民主國成立。日軍在台灣北部澳底登陸,台灣各地義軍義民紛起反抗。從六月至十一月間與日軍激戰,死傷甚烈,義軍首領紛紛陣亡,但也擊斃了日軍少將山根以下官兵四千六百餘人,包括北白川宮親王也病死於是役。

1895年11月,日軍宣布已徹底剿滅島上反抗勢力,全台抵定。日軍雖已逐漸平定台灣全島,卻未觸及台灣的心臟,尤其是中部高山上的原住民,於是想方設法,開始深入島內山區。

台灣總督府歷年有關「理蕃」的政策,幾乎集中於佐久間總督任內,佐久間在日治時代被稱「理蕃總督」、「鐵血總督」,其來有自。

理蕃前哨

日治時期前幾任總督之原住民政策,都以綏撫為主或以討伐、綏撫並用的方式,直到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討撫並用的山地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原住民一直擁有武力,改為先「討伐」後「撫育」的政策,因此,1910年~1914年的「五年計畫」主要工作目標,就在於徹底使原住民繳械,完全解除其武裝。

佐久間的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爭議的是,他派軍警大規模剿滅當時並沒有反抗行動的太魯閣族各部落,也造成了日本警察與職工2862人死亡,5368人輕、重傷。光是1914年(大正三年)最後一次的太魯閣討伐戰,佐久間率軍約2萬人親征,傷亡慘重,而他也因此次行動受重傷。

佐久間墜崖之謎

1914年6月1日,71歲的佐久間總督在前線指揮陸軍部隊,從合歡山司令部開始攻擊位於立霧溪上游的太魯閣族,而他本人也隨著部隊進駐於溪畔西拉歐卡夫尼,作為前線指揮部。依照日軍軍中日記,「6月26日,佐久間司令從指揮部走向東北方視察未完工的進軍道路,不慎墜崖受傷」。療傷至8月13日下令撤軍之日止,可見傷勢嚴重。(對於佐久間總督在戰地的情況,秀林鄉太魯閣族耆老們,卻深信佐久間是在立霧溪中游西拉歐卡夫尼指揮部之間的馬黑洋部落遭到狙擊重傷。)

然而,日方官方紀錄只提起佐久間司令墜崖,在指揮部療養一個多月才離開陣地返回台北。從台北發布的官方消息與照片則顯示:8月返回台北的佐久間總督,坐在馬車上,率領凱旋部隊通過設於台灣總督府大廈前的凱旋門。同年11月,佐久間回東京,向大正天皇上奏,細述理蕃政績,次年5月1日辭去總督職務,8月5日猝逝於故鄉仙台市,享年72歲。

一般研究日據台灣史者咸少知道這一段:日軍據台死了一個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開戰前的偵察

族中耆老金清山牧師說:在太魯閣戰役發生之前,1911年日本人進山做調查,當時族人根本不知道他們要做甚麼。

佐久間總督對太魯閣族討伐前,從1911年至1914年5月為止,共派了五次探險隊。其中第三次的探險,死傷最為嚴重:1913年3月野呂寧隊長、警部、巡查、人伕、太魯閣族等共286名,從埔里出發。在櫻花峰時,遇上不測之大暴風,在零下3度的冬天,日軍遇難者、失蹤者共計101名,凍死者34名,這是遭難者最多的一次。第四次行動,經過斷崖,在奇萊主山鞍部看到太魯閣族的部落。第五次行動,5月1日在南湖大山山頂,確認陶賽和太魯閣部落的所在地。而後便發動襲擊,然日軍屢屢被殺,無功而返。

啟動「討伐太魯閣事件」

1914年5月,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召開討伐太魯閣族軍事會議,決定進攻高山戰略,規劃行軍路線,分路進攻。

東線花蓮港方面的兩支部隊,由警察部隊組成,有2000多人,主要任務在牽制外太魯閣與巴托蘭(木瓜溪)一帶的太魯閣人,當時外太魯閣有戰士1000人,巴托蘭有戰士250人。

西線從埔里那個方向過來的主力是兩個步兵聯隊(平岡守備隊與荻野守備隊),首要任務係以剿滅內太魯閣的頑強部落為主,當時內太魯閣族有戰士1100人。

沿木瓜溪溯河而上的「巴托蘭攻打隊」與沿立霧溪溯溪而上的「得其黎攻打隊」,計畫與西線人馬會師。西線的平岡守備隊很快越過能高山,與「巴托蘭攻打隊」會合;5月30日,西線另一支荻野守備隊大軍也越過合歡山開抵關原一帶,僵持約十天,成拉鋸戰狀態,最後在今神木山腳的馬哈告發生慘烈的決戰。

6月2日是一個極重要的戰役,上午4時深水少佐大隊長率領第一中隊突擊希拉歐卡夫尼社,英勇的族人壯丁約70名死守,被軍方猛攻占領。日方發現在希拉歐卡夫尼社東北1200米的高山上,約有200名以上族人壯丁駐紮(對於族人來說,此數目相當多),最後仍被討伐隊攻進,瓦解。太魯閣族耆老葉保進牧師說:

「我祖父參加了此次戰役…打一半又回來。因為沒糧食、沒槍枝。」

接著是6月26日佐久間左馬太司令官在神木附近的希拉歐卡夫尼墜崖重傷。

6月26日荻野守備隊率6千人主力部隊攻打海鼠山(又名鍛練山)的22個太魯閣族部落(包括多勇、馬黑洋、依柏、北晉、闊達等社)。

平岡少將則是留下1000人維護佐久間安全,親率其餘1000人用2天的時間,兼程繞過陶賽溪上游的朝暾山攔截逃竄的太魯閣族人(附近分布有西貴、布拉腦、伯努、斯窪善、斯拉罕等社),切斷其與和平、南澳方面的聯繫。到了7月20日,戰鬥已近尾聲,8月13日族人紛紛繳槍,掃蕩戰結束。內外太魯閣、巴托蘭、陶賽族人全歸順,佐久間總督設置研海支廳,9月5日搜索隊解散隊伍。討伐工作至此告一段落。

走過彩虹橋的榮耀子孫

太魯閣族長年馳騁於中央山脈的高山峻嶺之間,在自己的傳統領域過著悠遊自主的生活,滿清時代的統治武力從未伸進這個角落,大清帝國的統治權只是象徵性。到了1914年,日本帝國控制太魯閣族生活空間的方式與步驟轉趨嚴厲:強制太魯閣族繳械;緊接著摧毀部落,瓦解族群組織。設警察「駐在所」,在同一空間下施以懷柔勸導與教化,最後達到混居集團移住的目的。

關於太魯閣抗日戰役

日本統治台灣從1895到1945年間,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指的是1914年6月1日到8月13日共七十四天中實際發生的戰爭。

日本人統治台灣在西部很順利,沒料到在東部受阻,統治台灣50年,實際上僅統治太魯閣32年,日本人進不了太魯閣;同樣地,太魯閣族人本來也對日本人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要做甚麼?他們稱日本人為「猴子」,其實就是「入侵者」,只要是入侵者就要剷除。他認為太魯閣族的「抗日戰役」並非「事件」,從日本人的觀點來看,是討伐凶頑之徒;但從太魯閣族人的觀點來看,是對入侵者的反抗。「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史」,就是從新城事件開始,到太魯閣事件結束,前後十八年的一段史實。

鐵喇‧尤道呼籲世人體認太魯閣族人的信仰:土地是血,山林是家,遵守祖訓是太魯閣族人代代守護的傳統價值,當外力強力介入時,男人唯有守護土地,獵取入侵的敵首者,才配稱男子漢,方能受族人尊敬,才能光榮地走過彩虹橋與祖先相遇。

節錄邱上林著<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全文刊在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出版之《破碎山河誰來補?》增訂版文集。

大合照。(圖:王長河攝)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大海潮聲風送來,夜半騎鯨夢渡台」 乙未割台與抗日──台灣光復80周年研討會劍潭登場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Copy Link Print
Previous Article 金曲獎第二波表演嘉賓 魏如萱溫柔獻聲傳遞思念 ABAO阿爆率原民音樂人齊聚融合族語創意 金曲獎第二波表演嘉賓 魏如萱溫柔獻聲傳遞思念 ABAO阿爆率原民音樂人齊聚融合族語創意
Next Article 《我們回家吧3》強勢回歸 跨國旅程帶來全新感動與驚喜 《我們回家吧3》強勢回歸 跨國旅程帶來全新感動與驚喜

最新消息

高市府攜手中山大學及臺大 推動民生醫院升級中度急救能力區域教學醫院 提高醫管品質與臨床醫療量能 落實市醫公益責任提升醫療可近性
高市府攜手中山大學及臺大 推動民生醫院升級中度急救能力區域教學醫院 提高醫管品質與臨床醫療量能 落實市醫公益責任提升醫療可近性
醫藥健康
2025 年 8 月 5 日
青年展翼職場起飛! 中市勞工局北屯區徵才活動8/8熱情登場
青年展翼職場起飛! 中市勞工局北屯區徵才活動8/8熱情登場
綜合
2025 年 8 月 5 日
中市114年節電競賽開跑 總獎金達100萬元! 前200名還享家電補助加碼
中市114年節電競賽開跑 總獎金達100萬元! 前200名還享家電補助加碼
生活
2025 年 8 月 5 日
新北市第二座與捷運車站連通立體停車場 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力拚明年6月完工
新北市第二座與捷運車站連通立體停車場 永平國小地下停車場力拚明年6月完工
地方
2025 年 8 月 5 日

copyright © more-new.tw 墨新聞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